🔹 第一段:《從一杯COW杯開始,他變成「這裡的人」》
一杯COW杯,串起異鄉味開始於他第一次踏進師大夜市。那天夜色微涼,草地上的燈箱投射出橘黃光暈,一台小攤車前排著等候買咖啡的學生。攤主黑素斯(Jesus)是個留台多年的歐洲人,擺盤簡潔卻掛著一塊手寫招牌——「COW杯:台式拿鐵」。我偶然聽到他嘗試用台語招呼:「欲──一杯COW杯,謝謝!」語氣生澀卻帶笑,周遭阿姨們立刻回以「站贏𠳏啦」的親切響應。那句未經打磨的台語與咖啡香混合在空氣裡,像是一場微型的語言饗宴,也像是一條從陌生通往歸屬的祕密通道。
黑素斯的中文名字是蔡素斯,他三年前自願來台交換語言,卻因一杯咖啡與人心結下羈絆。每天凌晨,他在小攤車後磨豆、拉花,專注的神情像是在跟每顆咖啡粒對話。「我覺得台灣人不夠瞭解台灣有多好,這不是拍馬屁,反而是有點生氣,你們怎麼不了解台灣有多好。」他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說,眼神裡閃著對故鄉的慷慨與一份驚訝:原來,在地總是不易被察覺的珍寶。咖啡的第一口苦澀立刻變成感受土地的入口——這杯COW杯,才是他的台灣入場券。
🔹 第二段:《語言學不會,但他懂得怎麼煮出台灣味的咖啡》
語言學不會,但他懂得如何把每種味道轉作招呼語。他不按一般歐洲人的習慣用奶油與糖,而是從台式珍珠奶茶汲取靈感,以黑糖水取代糖漿,將泡好的波霸加進拿鐵裡,命名為「黑糖珍奶COW杯」。調整比例時,他手握量杯,逢人便問:「這樣的甜度,像不像阿嬤熬的古早味?」阿婆們試了一口,笑著用基隆腔回:「差濟好!」(台語:非常好)更有市場攤販教他一句台語食品名:「欲買五花肉,講‘gō͘-hoa-ba̍k’就對矣」,他立即在筆記本上抄下羅馬拼音,隔天用上。廚房與攤車後的小黑板,寫滿了「ko-pi」、「kha-pi」、「cowa̍h-pue」等多種變體,成了他調味的密碼本。
就這樣,他在食譜裡加入「台味」:糯米腸餘料筒入拉花中,薑汁與肉燥香撲鼻而來;酸梅粉鋪陳在奶泡邊緣,微酸與苦澀交疊出新的韻調。透過一次次嘗試,啜飲不只是味覺,更是一場語言旋律的實驗。當他用毋免(m̄iān,台語:不用)跟客人說免開水,就會收穫一片讚歎。他坦言自己「語言學不會」,卻用每一口醇香讓人聽見他的誠意,忽略生硬的發音,聚焦於一種跨文化的美好召喚。
🔹 第三段:《台味是什麼?是他講錯字時的笑聲,也是這碗菜的名字》
台味是什麼?他在咖啡和台語笑聲中找到了答案。我常在黃昏後的市集,看到他再度拿起麥克風,對著老主顧朗誦初學的七字箴言──「食在地、講台語、心手相連」。那時攤邊坐滿外國背包客、學生、還有隔壁藥行的老闆娘;他們一起笑:錯把「懊惱」唸成「酒拿」也無傷大雅。小小的街角形成了半閩南、半英語的混合帶,聲調時上時下,如同他那杯融合了歐式深焙與台灣味的咖啡滋味,苦中帶回甘。
儘管他還無法完全分辨R與L,有時會把「coffee」念成「koffe」,或把「sweet」唸成「swit」,卻憑著勇氣和咖啡香拉近彼此距離。這樣的台味,並非單一正統,而是夾雜著歐陸的烘焙科學、台灣的容忍度與生活俚語,並在一次次的微調裡自我生成。他自己說:「我永遠在試,不想只做一種標準,而是要創造屬於台灣、屬於我的阿兜仔味。」在這條異地成為在地的路上,語言或許只能帶來一時的溫度,但一杯又一杯COW杯,則讓他把自己溶進人群,也將台灣的真實美好遞給更多人。
邀請連結: https://taiweiyinsheng.tw/invite